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食得是福

有人說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很多人也視之為「衣、食、住、行」四者中最高的享受。進食是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和開朗的心情,才能盡情享受食物,食得是福!香港享有「美食天堂」的美譽,最近和食物或食肆相關的一些報導,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事件,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二:
 
(一)           食肆捱貴租
 
我經常在港島區,尤其是銅鑼灣區活動。我留意到該區繼一間知名的粥店關閉和一間雲吞麺舖搬遷後,最近也有茶餐廳結業。聽說一個小小舖位的租金加至四十多萬元,老闆付擔不來,唯有結束茶餐廳的業務。我也聽過不少例子,老闆同樣是因為租金的問題而要搬遷或結業,縱使是自己擁有物業的老闆,亦有人寧可把店舖租給別人而不願繼續經營。租金昻貴是很多零售業面對的最大問題,他們往往要搬到一些租金比較便宜的地方或轉為「樓上舖」經營。對一些習慣了某茶餐廳口味的茶客來說,該些店舖結業或搬到老遠始終也是一種損失。
 
(二)           有麝自然香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到最近銅鑼灣有一家拉麺店新開張,聽聞排隊輪候的時候最少也要九十分鐘,甚至長達數小時,但仍有很多顧客對其趨之若鶩,願意花時間排隊以嚐到一碗近一百元的拉麺。很多人都鍾情的茶餐廳咖啡奶茶、雲吞麺舖、粥舖、甜品店,甚至是幾乎獨沽一味只售賣一、兩款早餐的茶餐廳,很多時也其門如市。另外,更有很多茶餐廳是內地遊客慕名而來的,他們預先記錄了那茶餐廳的各種特色菜式,務求在行程中一次過盡量飽嚐其心水選擇。原來光顧香港某某茶餐廳,已變成是內地自由行遊客的一個主要行程!
 
(三)           食得唔好嘥
 
提起茶餐廳的早餐,我往往都覺得內容非常豐富,大部份人很多時候也不能把食物全數吃光,但為了要顧客達到最低消費,茶餐廳往往把套餐的價錢抬高,同時亦增加份量和內容,這樣容易會產生很多吃剩的東西,造成浪費。午餐、晚餐的情況亦然。在外國及中國內地都很流行「打包」的情况,意即把吃剩的食物包好外帶回家。香港逐漸也有人開始有這習慣,但始終也不是太普遍,為此衍生出廚餘的問題,既浪費也不環保。其實最佳的方法是大家落單點食物時要量人數和食量而為,寧可在食物不夠時才添加。現時仍不流行自攜膠盒外出打包剩下來的食物,而把食物帶回家也會用上很多發泡膠盒,亦不環保。承父母自幼庭訓,我經常提醒自己點了的食物要盡量吃光,媽媽甚至覺得這個做法對晚年有沒有「後福」有所影響,無論這是否一種迷信的想法,我們也應當盡量「有衣食」。「有衣食」是好習慣,近年有機構舉辦「有衣食學生」及「食晒有獎」等計劃,鼓勵大家珍惜食物, 一起做個「有衣食」的人。
 
(四)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這句話除了提醒我們要慎言外,也讓我注意到很多病菌也是經食物進入我們體內的,所以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不能生吃的食物要徹底煮熟,購買生的食物和罐頭食品更應加倍注意。最近通過了一些出售貨品字句必須與貨品相符的相關法例,亦是一大進步,我留意到一間茶餐廳不再銷售鮑魚火腿通粉,因為售賣的不是真正的鮑魚,大家或也曾聽過牛丸沒有牛肉成份等例子,日後應有改善。除了希望售賣貨品的商人有一定的商業操守外,我們便得靠法例的監管保障我們的食品安全,希望香港能繼續保持着是一個食物多元化、多選擇的地方外,也能在食物安全方面繼續保持高標準!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