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星期二

贏在起跑線?─ 回想當年

最近,看見姪兒正忙於為女兒報考小一入學試,又要安排女兒參加入學面試班,看見他那副極度徬徨惆悵的樣子,令我感覺到現今教育制度對父母造成的種種挑戰,同時亦勾起了我的一些兒時回憶。

回想自己年幼時並非所有小朋友都會入讀幼稚園,而幼稚園制度也只有兩年制,即約四歲入學,六歲讀完幼稚園。而我就讀的賽馬會官立小學,小一入學試也只是考了加減數各兩題,再經過搞珠(即抽籤派位)便完成。當然,那時候沒有人會想過小學一年班便會斷定孩子在起跑線上的「輸」或「贏」。就算當年真的要設定這起跑線的話,那條線都應該是定在十一、二歳那年小學畢業升中試那一關,只要入學試成績出息,便可進入當年的中學「名校」,而當中不乏政府官立學校。我當年在官立小學讀了六年,每個月的學費僅需五元。在官立學校打好了中文根基,後來在升中試的成績不錯,幸運地考進了官立中學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學費低亷但教育則屬一等優質,不經不覺也就完成了七年的中學生涯。
 
現在情形不同,教育普及但要分優劣,競爭更為激烈,要入好的中學先要入好的小學,如此類推,進至幼稚園前的playgroup,起跑線的定位愈來愈早,有名氣的playgroup學費比大學還要高,但卻甚難考入。甚至有人說,當孩子還在媽媽腹中時,父母便要開始幫子女報名入讀playgroup 或幼稚園。這說法當然是比較誇張,因為至少也應要有一份出生證明文件才可申請入學吧!此外,近年學位競爭激烈的情況不僅發生在傳統的本地學校,就連國際學校的小一學位,無論是本地或外國人都不容易獲得,聽聞某國際學校的debenture市值已經高升達到六百萬了。

我明白隨着大學的普及化及求學人數培増,學校收生自然需要篩選,孩子們亦愈來愈早需要及早打好基礎從而希望「贏」在起跑線上,例如學習語言便有年紀較小開始更好的理論。一些家庭環境較好或者任職專業人士的父母,他們可選擇「自命清高」或「隨波逐流」。為了所愛的兒女,你會如何選擇?若然選擇後者的話,父母便要為了讓孩子入讀名校而不斷籌謀,而名校以私校居多,學費當然較昂貴,但事實上很多名校的教學方法和同學群組相對更能促進小朋友的學習發展。因此,追求入讀名校的行為看似瘋狂,但其實不無道理。從前讀書年代的教育制度「優材教育」,只要成績好,任何階層的學生都有機會入讀好的中學和升讀學額不多的大學。現今教育制度則是「普及教育」,增加大學學額,然而水準或有參差,分野往往在於孩子能否從小便打下良好的基礎,而現今有良好經濟能力的父母才有條件從小為子女細心安排。我真心希望無論是本地學校和國際學校,在收生時不要只將家庭背景和經濟能力視為收生要求,盡量應提供途徑讓普通家庭子女也有機會入讀,讓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有機會從小接受優質教育,推動低下社會階層通過知識向上流動。

看著小時候幼稚園跳舞的照片,紥著一個小髮髻、身穿日本和服跳舞,依稀記得當年自己是多麼的天真瀾漫,在幼稚園聖誕表演節目中,央求老師讓我扮演三皇來朝聖母的角色,雖然一句對白都沒有,但是只要能夠抱著洋娃娃站在台上,我就已經相當滿足。當時幼稚園課堂上學過的東西已完全記不起來了。相反,那些表演或玩樂經驗,對小朋而言能留下深刻記憶和迴響。

童年時的我,生活都是充滿一些古舊和鄉土情懷,深入腦海的是當年家唐樓,每天都是要爬樓梯上落,很多時還會遇到一些「道友」晚上在每層住戶的門前蓆地而睡;與樓下「孺妺姐」玩耍;放學與母親看映畫戲,由黑白至彩色電影年代;偶爾與父母親晚上剝花生看大戲(粤劇)。雖然我們當時居住在灣仔市區,但父親是新界原居民,每逢元朗村裡有有男丁出生,父母便帶我回到元朗的圍村參加點燈儀式和盤菜宴。當年交通尚未發達,下車後我還要坐在父親的單車尾半小時才能抵達我們的村落(現在汽車直達)。還有在村內留宿的種種情景……

現代的小朋友將來長大後,他們兒時記憶將會是甚麼呢?


(轉載自Career Times Online)